close
大堆頭明星的電影常會讓人充滿期待,但也常讓人失望....
改編自"八又二分之一",是否真想超越前人的成就,所以取名為"NINE"??
可惜華麗的背後,劇情卻很貧乏,落於俗套的結尾,看不出想表達的意念.
就當作看一場華麗的歌舞秀吧!
我倒是好奇,丹尼爾戴路易斯為什麼奧斯卡這次沒有提名最佳男主角?
我倒覺得他演的相當好啊!而且這麼久沒有看見他還是覺得他很帥,帽子給他隨便一戴就像個"義大利混混".
此劇的演員個個都很有戲味,尤其潘妮洛普最是讓我跌破眼鏡,情婦的角色演的相當出色哩!以前我老覺得她長得很像"唐老鴉",不知道為什麼? 哈哈!
凱特哈德森在此片中卻是最遜色的...美國甜心的笑容很甜,但就是太甜而沒有"侵略性"與此片的調性顯得極不搭嘎....
轉貼~~
影史經典名片導讀:《 八又二分之一》
|
iLOOK電影雜誌 │ 2010-03-05 編輯部
|
《八又二分之一》的故事雖然說來撲朔迷離,對有些觀眾來說可能更是霧裡看花,但真要概括的話,也非常簡單。影片就是表現了一個名叫基多的電影導演,在籌拍一部表現人類末日的新影片的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與危機。為了拍片,他來到溫泉療養院,同時為影片的拍攝作準備,然而,他卻發現自己的創作陷入了危機中。他的構思模糊且矛盾重重。在此同時,他在個人情感方面也陷入了困境。影片的結尾部分,在一次毫無內容的記者招待會上,基多鑽到一張象徵子宮的桌子底下開槍自盡了。
費里尼在此片中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被看作是典型的拉康(Jacques Lacan)、德勒茲(Gilles Deleuze)和佛洛伊德的混合體。影片將一種幾乎不可能化為敘述方式的文本作成了文本。此片最精彩之處是,將人物對童年對父母的記憶眷戀(拉康意義上的鏡像還原)、對女人對創作的幻想欲望焦慮全部雜糅到一塊,然後以一種極為精準的視覺化方式構築成了一種(德勒茲意義上的)詩學迷宮。影片中出現的十一個回溯片段和幻想的夢,實際上只有三個說明了那些塑造基多性格的下意識的衝突,其餘八個主要是性感的幻想。費里尼的同儕安東尼奧尼一直以來也以表現人物內心狀態著稱,但他卻是要借助外物以物化的方式投射出來,而費里尼卻是直接表現內心。這顯然難度要高出不少。
費里尼在此片中還創造了一種芭蕾舞似運動的「舞蹈動作」(choreographic movement)攝影。也就是說,攝影機常常跟隨人的思維,人的運動來轉移被攝影的物體,人物之間的關係隨著攝影機的移動、人物的走動,顯得似真亦幻。但是這裡特別要強調的是,正如費里尼自己多年來所說的那樣,他對技術毫不迷戀,他永遠都不會創作一種什麼獨屬於費里尼式的鏡頭,他追求的永遠是一種形式風格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八又二分之一》之所以永垂不朽,還表現在一些突發其想的藝術靈感迸發上。這尤其表現在影片的收尾(用符號學家麥茨的話來說,就像是「被一耳光打出來的創意」):之前影片中出現的所有人物回到現場,圍成一圈跳舞。這段場景可說是完美地展現了整個劇組成員美好的憧憬和可怕的夢囈,影片中的電影以及本片失敗的拍攝過程真的如同一場夢幻之舞──一切都是表演出來的。「這是費里尼影片中前所未有的,」當代拉康學派最卓越的代表人物紀傑克(Slavoj Zizek)總結道,「如此淡然地、風趣地表現面對世界性風暴到來的一場受降儀式。」但真實的情況是,這絕對不是費里尼原有的構思,這段天外飛仙式的奇想源自他本來想為影片拍攝的一段預告片,但最後忽然覺得如果放在收尾,有何不可?!
費里尼在此片中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被看作是典型的拉康(Jacques Lacan)、德勒茲(Gilles Deleuze)和佛洛伊德的混合體。影片將一種幾乎不可能化為敘述方式的文本作成了文本。此片最精彩之處是,將人物對童年對父母的記憶眷戀(拉康意義上的鏡像還原)、對女人對創作的幻想欲望焦慮全部雜糅到一塊,然後以一種極為精準的視覺化方式構築成了一種(德勒茲意義上的)詩學迷宮。影片中出現的十一個回溯片段和幻想的夢,實際上只有三個說明了那些塑造基多性格的下意識的衝突,其餘八個主要是性感的幻想。費里尼的同儕安東尼奧尼一直以來也以表現人物內心狀態著稱,但他卻是要借助外物以物化的方式投射出來,而費里尼卻是直接表現內心。這顯然難度要高出不少。
費里尼在此片中還創造了一種芭蕾舞似運動的「舞蹈動作」(choreographic movement)攝影。也就是說,攝影機常常跟隨人的思維,人的運動來轉移被攝影的物體,人物之間的關係隨著攝影機的移動、人物的走動,顯得似真亦幻。但是這裡特別要強調的是,正如費里尼自己多年來所說的那樣,他對技術毫不迷戀,他永遠都不會創作一種什麼獨屬於費里尼式的鏡頭,他追求的永遠是一種形式風格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八又二分之一》之所以永垂不朽,還表現在一些突發其想的藝術靈感迸發上。這尤其表現在影片的收尾(用符號學家麥茨的話來說,就像是「被一耳光打出來的創意」):之前影片中出現的所有人物回到現場,圍成一圈跳舞。這段場景可說是完美地展現了整個劇組成員美好的憧憬和可怕的夢囈,影片中的電影以及本片失敗的拍攝過程真的如同一場夢幻之舞──一切都是表演出來的。「這是費里尼影片中前所未有的,」當代拉康學派最卓越的代表人物紀傑克(Slavoj Zizek)總結道,「如此淡然地、風趣地表現面對世界性風暴到來的一場受降儀式。」但真實的情況是,這絕對不是費里尼原有的構思,這段天外飛仙式的奇想源自他本來想為影片拍攝的一段預告片,但最後忽然覺得如果放在收尾,有何不可?!
全站熱搜